- 管丹;史梦雅;胡晓;关伟;刘悦萍;
【目的】为了探讨转录因子ARF1(Auxin Response Factor)对桃果实发育调控的机制。【方法】以‘24号’桃果实为试验材料,构建桃ARF1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pET32a-PpARF1,转化到BL21(DE3)中诱导表达菌体蛋白,筛选出重组蛋白的最适表达条件,按照最适条件大量摇菌诱导表达蛋白,并进行重组蛋白的纯化,最后用纯化诱导后的重组蛋白制备多克隆抗体及WB检测。【结果】SDS-PAGE电泳检测得到pET32a-PpARF1重组蛋白的位置大约在95.0kD,在37℃,转速250r/min,IPTG 0.10mmol/L,诱导4h,诱导出的蛋白表达量最大。免疫印迹试验显示所得抗血清能很好检测到目的蛋白。【结论】ARF转录因子参与生长素调控桃果实发育成熟的过程。
2018年01期 v.33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235 ] |[引用频次:2 ] - 李博凤;刘璇;杨光灿;陈旺宇;耿占福;唐露;赵东利;
【目的】建立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组织培养快速繁殖体系。【方法】以黄芩的幼茎、幼叶及叶柄为外植体,在MS培养基上添加不同质量浓度的6-BA、2,4-D与NAA诱导愈伤组织及再生芽;在1/2 MS培养基上添加IAA、IBA或NAA激素,单独或者组合使用,诱导黄芩试管苗生根。【结果】幼叶和叶柄容易褐化死亡,而幼茎显示很好的脱分化和再分化效果;BA与NAA组合可以诱导幼茎外植体脱分化与再分化,而BA与2,4-D组合只能诱导愈伤组织发生。IAA诱导生根率最高,但是茎基部会形成愈伤组织,后期无法驯化成活;IBA及NAA均可以诱导根的发生,但是以IBA效果为佳。【结论】幼茎为最佳外植体,MS+BA0.5mg/L+NAA 0.5mg/L为最佳的愈伤组织诱导及再生芽的分化培养基。1/2MS+IBA 0.1mg/L为最佳的试管苗生根培养基,生根率为70.3%。
2018年01期 v.33 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547 ] |[引用频次:11 ]
- 张卿;邢宇;曹庆芹;秦岭;
【目的】优化草莓FaMRLK47蛋白原核表达条件并在研究中应用。【方法】以八倍体草莓‘红颜’(Fragaria×ananassa Duch.‘Benihoppe’)为试材,对比研究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sopropyl-beta-D-thiogalactopyranoside,IPTG)在0.5mmol/L和1mmol/L处理,对比分析0、2、4、6、8、12h等不同时间FaMRLK47蛋白诱导表达效率和产量。【结果】IPTG在1mmol/L下诱导8h,FaMRLK47蛋白的表达效率和产量高。【结论】优化草莓FaMRLK47原核诱导表达体系并检测FaMRLK47与寡糖的特异性结合。
2018年01期 v.33 10-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269 ] |[引用频次:5 ] - 陈园园;罗嘉亮;李凯;宋宇琴;李六林;
【目的】对多个梨品种的脱萼果与宿萼果的内外品质进行综合比较,为梨优质果实的评价和品质提升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方法】以玉露香梨、酥梨、玉酥梨、红香酥、硕丰5个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质构仪分析果实质地特性等方法,研究脱萼果与宿萼果内外品质。【结果】不同品种脱萼果的单果重均显著低于宿萼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高于宿萼果;不同品种的各个质地指标在脱萼果与宿萼果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脱萼果的果皮硬度及果肉硬度均小于宿萼果;单位面积果肉组织中,不同梨品种脱萼果的石细胞含量均高于宿萼果,但大直径石细胞团含量均低于宿萼果。【结论】综合比较梨脱萼果、宿萼果内外品质后可得,脱萼果果个更为适中、果形佳,且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更高,硬度及石细胞团直径较小,口感更好。
2018年01期 v.33 15-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6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 ] |[下载次数:317 ] |[引用频次:27 ] - 陈胜萍;陈志;刘晓光;马志;
【目的】通过测定不同低温处理下温室番茄幼苗的生理指标,研究番茄苗期生理代谢与抗寒性的关系。【方法】通过不同低温处理,在番茄幼苗期测定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及SOD活性等生理指标。【结果】随温度的降低,番茄植株幼苗的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SOD活性呈下降趋势,而MDA含量、POD活性、相对电导率和脯氨酸含量随温度的降低反而升高。温度的降低促进番茄植株幼苗中MDA、脯氨酸的生成和POD活性的增加,且SOD活性与MDA含量呈负相关趋势。【结论】生理指标的变化与番茄品种的抗寒性密切相关;不同番茄品种抗寒性比较,唐粉108耐寒性最强,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2018年01期 v.33 2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451 ] |[引用频次:8 ] - 热沙来提·斯义提;阿布来提·托合提热结甫;唐美婵;张昊琳;陈青君;
【目的】为了更好开发利用野生博湖蘑菇资源,为博湖蘑菇的人工栽培及商品化生产提供优质的母种、原种和栽培种。【方法】设置不同碳源、氮源、温度、pH值、农业有机物等培养基配方研究博湖蘑菇的菌丝体生物学特性。【结果】结果表明,博湖蘑菇菌丝生长最适的碳源为蔗糖,最适温度为22℃,最适的pH为6.0,最佳有机物配方为马铃薯加蔗糖,最佳原种培养料为谷粒和麦粒。【结论】野生博湖蘑菇菌丝能够在马铃薯加蔗糖的母种培养基和以谷粒、麦粒为主的原种培养基上良好的生长。
2018年01期 v.33 26-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151 ] |[引用频次:4 ] - 孔繁帝;王贺祥;宋渊;陈青君;张国庆;韩鹏;
【目的】从北京市门头沟区的灵山采集野生浅黄白色侧耳子实体,开展分离鉴定、人工驯化和产酶特性研究,以获得具有商品价值的平菇新品种。【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得菌株纯培养,编号F1636。采用形态和分子系统学鉴定手段,确定其分类学地位;进一步以78%棉花壳、20%麦麸、1%葡萄糖、1%石灰为栽培培养基进行出菇试验;测定子实体蛋白酶、漆酶、锰过氧化物酶和木素过氧化物酶活性。【结果】结果表明,F1635菌株为肺形侧耳(Pleurotus pulmonarius),能够在以棉籽壳为主要基质的培养基上出菇,子实体菌盖灰白色,并且在夏季高温季节(28~30℃)出菇,菇形整齐。子实体具有较高的产漆酶和蛋白酶活性,粗提液中酶活分别为(332.1±7.5)U/mL和(3 931.0±427.2)U/mL。本研究分离并驯化一株灰白色肺形侧耳菌株,具有潜在商品开发前景。
2018年01期 v.33 3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9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171 ] |[引用频次:6 ] - 韩鹏;陈青君;贺国强;魏金康;张国庆;王寿南;刘子璐;孙悦;
【目的】获得野生羊肚菌资源,并探讨其菌丝最适培养条件。【方法】采用组织分离获得菌株纯培养;采用形态和内转录间隔区ITS鉴定确定分类地位;综合生长速度和长势,确定菌丝的最适生长条件。【结果】从北京和山西分离羊肚菌纯培养YBJ和YSX菌株,分别为羊肚菌(Morchella esculenta)和小羊肚菌(Morchella deliciosa)。YBJ菌株最适碳源为可溶性淀粉和山梨醇,最适氮源为胰蛋白胨,最适C/N比范围为10/1~30/1;最适温度为24℃;最适pH为8.0。YSX菌株最适碳源为麦芽糖;最适氮源为胰蛋白胨;最适C/N比为60/1;最适温度为24℃;最适pH为8.0。【结论】获得2株野生羊肚菌菌株,并确定其分类名称和培养条件。
2018年01期 v.33 37-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667 ] |[引用频次:23 ] - 梁琼;王婵;刘杰;马俊杰;王滔;刘超杰;王敬贤;贾月慧;
【目的】为了研究设施条件对菜地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选取北京市大兴和昌平典型的长期设施菜地土壤进行试验。【方法】通过土壤有机碳组分分析和酶活性测定,探讨不同种植环境和土层深度下土壤有机碳和土壤酶活性特征。【结果】与露天菜地相比,设施菜地土壤pH显著降低,年均最大降幅0.08,而电导率则显著升高。在0~15cm和15~30cm土层中,设施菜地土壤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均显著高于露天菜地,分别比露天菜地高10.1%~143.9%和24.6%~95.3%。设施菜地土壤中碱性磷酸酶和芳基硫酸酯酶活性显著高于露天菜地,有利于土壤中有机态P和S的矿化和周转;而转化酶和β-葡萄糖苷酶的活性均低于露天菜地,转化酶活性与有机碳呈显著负相关,表明设施条件下C素的周转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差异仅表现在表层土壤中,且在不同采样点的规律并不一致。【结论】设施种植条件有利于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含量的提高,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因酶的种类存在差异。
2018年01期 v.33 4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下载次数:616 ] |[引用频次:11 ] - 朱益赫;张强;刘克锋;高程达;王红利;王顺利;鲁琳;
【目的】通过在秸秆与牛粪混合发酵过程中添加不同种类的辅料,探讨其对最终基质化产物的理化性状的影响。【方法】以牛粪、秸秆、褐煤、草炭、粉煤灰、菇渣、沸石等试材进行混合发酵,记录发酵过程中堆体的温度,并测量基质化产物的容重、总孔隙度、大小孔隙比、pH值和EC值等指标。【结果】通过添加辅料可以降低秸秆与牛粪堆腐基质化产物的pH值,增大通气孔隙度,减小持水孔隙度,提高大小孔隙比。其中添加褐煤、草炭可以降低基质化产物的容重和EC值,草炭还可以增加基质化产物的总孔隙度;添加粉煤灰可以降低基质化产物的EC值,但是其发酵过程中堆体温度维持在55℃以上的天数不足5d,不足以杀死致病菌、虫卵和草籽,其基质化产物的容重未被改善且pH值大于8,不能满足大部分植物良好生长;添加菇渣及沸石既可以降低基质化产物的容重,又可以增加基质化产物的总孔隙度,但是其基质化产物的EC值过高,抑制植物正常生长且pH值大于8,不能满足大部分植物良好生长。【结论】秸秆与牛粪基质化过程中添加辅料可以在不同程度上改善基质化产物的理化性状。本研究发现,基质化过程中,添加辅料为褐煤和草炭时,秸秆和牛粪混合基质化产物不仅容重较低、透气性良好,而且pH值和EC值适中,适合作为园艺基质应用。
2018年01期 v.33 49-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280 ] |[引用频次:8 ]
- 刘艺林;黄丽卿;刘蓓桦;金娜;邹闻书;崔伟东;高倩;陈长增;刘凤华;
【目的】本试验旨在研究赖氨酸对热应激后大鼠空肠上皮损伤的缓解作用及其自噬调控机制。【方法】利用人工气候箱以40℃下处理2h高温环境建立大鼠热应激模型,SD大鼠共18只,体重为(200±20)g,适应性饲养3d后随机分为对照组(C),热应激组(HS)和赖氨酸预处理后热应激各试验组(L-Lys+HS)。检测大鼠热应激前后体重变化,HE染色观察肠道上皮细胞的形态学损伤,RT-PCR检测MiRNA-23b以及自噬标志分子LC3B的表达变化。【结果】大鼠热应激预处理组中,赖氨酸饲喂高浓度(1.0%)对热应激后大鼠体重改善效果最佳;赖氨酸预饲喂大鼠后再热应激,大鼠空肠上皮损伤程度减轻;与自噬相关的LC3B的表达显著抑制,同时MiRNA-23b表达显著上升。【结论】预处理组中,1.0%高浓度赖氨酸的饲喂能够显著缓解热应激对大鼠空肠上皮的损伤,其中氨基酸通过MiRNA-23b对热应激引起的空肠上皮细胞的自噬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2018年01期 v.33 5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205 ] |[引用频次:2 ] - 齐晓龙;滑静;盛熙晖;陈余;王梁;郭江鹏;齐志国;郭勇;
【目的】本试验旨在探讨日粮添加不同水平亚麻油对中后期蛋用种公鸡抗氧化性能的影响。【方法】选取96只399日龄蛋用种公鸡,随机分为4个处理,每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4只鸡,分别饲喂含不同水平亚麻油(0%、1%、2%和4%)日粮。预饲期7d,正式期28d。于试验期末,取血液、肝脏和睾丸,测定抗氧化指标。【结果】2%亚麻油组血浆、肝脏和睾丸中抗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4%亚麻油组抗氧化酶活性降低,MDA含量升高,但与对照组比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日粮添加2%亚麻油可显著增强种公鸡机体抗氧化防御能力。
2018年01期 v.33 59-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166 ] |[引用频次:3 ] - 张亚飞;栗云鹏;穆祥;孙英健;
牛角地黄汤是用于清热解毒、凉血化瘀的基础方剂,由水牛角、地黄、赤芍、丹皮等主要成分组成。【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牛角地黄汤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外毒素分泌的影响。【方法】将亚抑菌剂量的牛角地黄汤水煎液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共同培养,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培养液上清中外毒素蛋白的表达,用RT-q-PCR法检测细菌相关基因mRNA表达水平。【结果】牛角地黄汤水煎液在40.0mg/mL以上剂量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亚抑菌剂量的牛角地黄汤水煎液能抑制金葡菌毒素蛋白HLα、SEA、SPA的转录和蛋白分泌。同时抑制金葡菌agr系统和SarA调控系统相关基因的表达。【结论】牛角地黄汤在亚抑菌剂量下能抑制金葡菌毒力因子的转录和蛋白表达。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牛角地黄汤剂抑制金葡菌agr二元调控系统及SarA蛋白家族中毒素相关的调控子转录表达有关。
2018年01期 v.33 6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192 ] |[引用频次:2 ] - 李满;刘鑫宇;李守菊;柳迦鹏;胡胜云;周双海;
【目的】比较2个厂家不同剂量猪瘟疫苗的临床免疫效果。【方法】将60头断奶空怀母猪随机平均分为2组,一组接种较高剂量猪瘟疫苗E(E组),另一组接种较低剂量猪瘟疫苗A(A组);当母猪产仔后,所产仔猪在20d与60d时分别接种1次;采集不同阶段的母猪、仔猪与生长猪的血清,用阻断ELISA方法检测猪瘟病毒抗体。【结果】在断奶空怀母猪阶段,两组之间无差异。在其他阶段,E组猪瘟病毒抗体阻断率一直高于A组,各个阶段均达到显著(P<0.05)水平;除35d与56d仔猪外,E组猪瘟病毒抗体阻断率变异系数都小于A组;E组猪瘟病毒抗体阳性率都高于A组,其中在35d仔猪达到显著水平。抗体检测结果显示,E组猪瘟免疫抗体数据优于A组,表明猪瘟疫苗E的临床免疫效果优于疫苗A。【结论】较高剂量猪瘟疫苗的临床免疫效果好于较低剂量疫苗,为剂量存在差异的不同厂家猪瘟疫苗的临床选用提供了试验依据。
2018年01期 v.33 69-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128 ] |[引用频次:1 ] - 刘蓓桦;候梁;罗伟珏;王豕辰;温炎佳;刘艺林;侯晓林;
【目的】以脂多糖(LPS)为刺激源,探索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中NOD样受体家族pyrin结构域蛋白3(NLRP3)炎性小体激活的响应机制。【方法】试验分为对照组、LPS组、LPS与ATP共同刺激组。ELISA检测NLRP3源性白介素-1β(IL-1β)表达情况;RT-PCR检测NLRP3、Caspase-1、白介素-1β(IL-1β)的转录水平;ELISA检测LPS与NLRP3其他激动剂(MSU、CPPD、SiO2、Alum)共同作用后IL-1β的表达以及PI染色检测细胞焦亡。【结果】与对照组相比,LPS刺激组对IL-1β的表达无显著影响,LPS/ATP共同刺激组IL-1β的表达显著升高;LPS/ATP刺激组NLRP3、Caspase-1、IL-1βmRNA的表达显著升高且LPS/ATP刺激组发生明显的细胞焦亡。【结论】LPS与ATP共同作用能够显著提高NLRP3、Caspase-1、IL-1β的表达,说明LPS对NLRP3炎性小体的激活是LPS与ATP共同作用实现的。
2018年01期 v.33 74-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 ] |[下载次数:2642 ] |[引用频次:22 ]
- 王萌;刘一超;梁琼;刘云;陈波;
【目的】为了了解北京城市森林公园内不同树种对大气颗粒物的吸附能力,筛选出对大气颗粒物有较强吸附能力的绿化造林树种。【方法】选取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内的10个树种,应用气溶胶再发生器测算单位叶面积对不同粒径颗粒物(TSP、PM10、PM2.5和PM1.0)的吸附量,并用扫描电镜获取各树种的叶片表面形态特征。【结果】不同树种单位叶面积对颗粒物的吸附能力存在显著差异,整体表现为针叶树种高于阔叶树种。其中对TSP的吸附能力较强的是油松和白杄,较小的是紫丁香和毛白杨;对PM10吸附能力较强的是白杄、油松,较小的是紫丁香和毛白杨;对PM2.5吸附能力较强的是白杄、油松,较小的是毛白杨和榆叶梅;对PM1.0吸附能力较强的是白杄、油松,较小的是毛白杨和榆叶梅。【结论】针叶树种中,叶表面存在深浅差异明显的细密沟壑以及密集的气孔、绒毛等更有利于叶片对颗粒物的吸附;反之叶表面较为平滑,无明显起伏,不利于吸附颗粒物。总体而言,叶表面具有大量沟槽、气孔的针叶树种较阔叶树种具有更高的吸附量和吸附能力。对大气颗粒物的吸附作用的绿化造林可以优先考虑针叶树种如白杄、油松等。研究结果为揭示不同树种吸附大气颗粒物的机理及合理选择公园绿化树种提供参考。
2018年01期 v.33 79-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下载次数:332 ] |[引用频次:12 ] - 刘一超;王萌;梁琼;刘云;陈波;
【目的】研究不同树种在单位叶面积上对空气中PM10、PM2.5等颗粒物的吸滞量,可为挑选出更利于吸滞大气颗粒物的树种,降低大气污染程度提供借鉴参考。【方法】以北京通州大运河森林公园内7种常见园林绿化树种为研究对象,应用气溶胶再发生器(QRJZFSQ-I)对植物叶片在自然状态下的PM10、PM2.5的吸滞量进行定量研究,并对叶表面微形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在不同试验树种中,对PM2.5的吸滞量均小于对PM10的吸滞量,且单位叶面积吸滞量较小的是毛白杨、榆叶梅,较大的是桧柏、油松。【结论】叶表较粗糙、气孔较多、开度较大的植物吸附颗粒物能力较强。而叶表面光滑、气孔较少或有特殊疏水结构的叶片,颗粒物不易附着,因而吸滞颗粒物的能力较弱。
2018年01期 v.33 84-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9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214 ] |[引用频次:17 ] - 王勋曜;孙宏彦;于辉;游捷;王茂良;
【目的】树木的根系分布是影响灌溉效果的重要因素,为了实现园林树木的科学灌溉,对两种常见园林树木的根系分布特征开展研究。【方法】采用根钻法对天坛公园60年生油松、侧柏大树根系进行定点逐层取样,利用Win-RHIZO Pro根系分析系统分析各径级根系(直径<1mm、1~2mm、2~5mm)的根长、根表面积、根重和根体积等指标,研究油松、侧柏根系空间分布特征。【结果】结果表明,油松和侧柏各径级根系的总根长和总根表面积均以直径<1mm根系最多,直径<2mm的吸收根为总根量的主体。在垂直分布上,两树种均在0~60cm深度范围内有大量吸收根存在,其中,10~40cm土层是油松根系集中分布区,0~40cm土层是侧柏根系集中分布区。油松吸收根根长密度和根重密度随土层深度增加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峰值出现在20~30cm土层处;侧柏吸收根根长密度和根重密度随土层深度增加表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峰值出现在0~10cm土层处。【结论】公园绿地中油松、侧柏的根系分布在垂直方向上与野外林地根系分布更为接近,而与同为城市绿化树的行道树根系分布差异较大;而水平方向上分布较均匀,这可能是由于公园休闲场所的密植特征造成的。
2018年01期 v.33 89-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1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458 ] |[引用频次:14 ]